富拓官网富拓官网

FXTM富拓返佣开户平台

新西兰或打响加息第一枪,发达国家央行分道扬镳?

分析师表示,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和通胀状况各不相同,海外央行政策将趋向分化。

海外央行政策周期将走向分化?

过去,全球经济面临增长放缓、通膨低迷的问题,而且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许多发达国家的央行采取了低利率、甚至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胀率。发达国家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展现了罕见的同步性,共同面对全球经济放缓和低通胀的挑战。

然而,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中,供应链中断、能源价格飙升以及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导致许多国家通胀率的显著上升,央行的政策焦点已经从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胀转变为控制通胀和稳定经济预期。

分析师认为,随着各国经济恢复速度和通胀压力开始出现差异,国内因素逐渐取代全球趋势成为决定价格展望的主要因素,这种协调一致的局面可能即将结束,市场或许将见证各大央行走向政策分化。

新西兰,作为1990年代初期通胀目标制的先行者,可能再次成为货币政策趋势的引领者。在新西兰高通胀背景下,目前市场分析师预测,相较于欧央行和美联储,新西兰可能在2月28日前率先加息,成为首个打破政策一致性的国家。

全球央行政策趋向分化

分析师认为,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和通胀状况各不相同,全球央行政策将趋向分化:

1)美国:在美国,由于通胀持续高企和劳动市场稳定,市场已经接受了美联储对近期宽松政策预期的反驳。

2)欧元区:与此同时,欧元区去年仅以微弱优势避免了衰退,但其价格压力的消退速度快于预期,这支撑了市场对欧央行提前降息的预期。交易员们纷纷押注欧央行可能在下月降息。

3)英国:英国则同时面临经济下滑和高通胀的双重困境,英国央行处境艰难。

4)日本:多年与通缩战斗的日本央行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进行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加息。

5)澳大利亚:摩根大通策略师在2月12日的一份报告中预计加拿大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将比全球同行保持更为鹰派的态度。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行长Michele Bullock在2月6日年度首次会议上的表态出乎市场预期,Bullock未发表预期中的鸽派言论,并表示“不能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

债券交易员目前预计未来一年内美国的基准利率将下降约100个基点,在欧洲将下降约120个基点,但在澳大利亚仅下降40个基点,而在日本则大约上升30个基点。

各国央行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利率政策

Hoover研究所访问学者Mickey Levy认为,尽管通胀普遍下降,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通胀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仍然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达到其经济目标,各国央行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政策利率。

以欧洲和美国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Pierre-Olivier Gourinchas强调,各国央行应避免过早采取宽松政策,以免破坏辛苦赢得的信誉并导致通胀反弹,但也不要过久推迟降息,以免危机经济增长。他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和欧元区在调整政策时需要采取的不同策略:

“美国的通胀似乎更多是由需求驱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需要专注于管理这种需求驱动的第一类通胀风险。为了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胀失控,美国可能需要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比如提高利率,以降低需求和控制通胀”。

“而欧元区的能源价格激增在其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这种供给侧的压力与需求侧的通胀有所不同,因为它主要源于能源成本的上涨,而非整体经济活动的增加。因此,欧元区需要更多地管理这种第二类风险,可能通过采取措施来缓解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同时避免过度紧缩政策,以免抑制经济增长”。

传统上,制造业成本(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被视为主要的通胀动因。然而,现在服务业和工资上涨对价格压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使得对通胀趋势的分析变得更加复杂。与制造业相关的价格变化相比,服务价格和工资变动可能更难预测和量化,因为它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服务业价格的变动可能在统计上不如制造业产品价格那样容易捕捉,这种价格压力更具特殊性,意味着各国央行需要根据本国情况作出反应。

新西兰或率先打破一致性

就新西兰而言,尽管贸易品价格放缓帮助总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水平趋于缓和,但新西兰第四季度的核心通胀高于政府预期。新西兰CPI篮子的11个主要类别中有8个在该季度上涨,特别是住房租金、建筑成本和地方政府土地税等领域。

经济学家James McIntyre认为就新西兰而言,新西兰高移民水平可能会继续推高通胀,加剧了新西兰的利率在短期内可能走高的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从疫情后逐渐恢复,各国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变得更加多样化。然而,技术、能源和大宗商品等广泛趋势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政策方向,保持政策方向的一致性。例如,全球油价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同时影响多国的通胀预期和货币政策决策。

但从长远来看,欧洲、北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央行将不得不面对各自不同的结构性问题,如人口增长率、能源进口依赖度、供应链变化和住房动态等,这些因素几乎必然会导致自2020年中以来见证的政策一致性的消退。

相关文章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