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拓官网富拓官网

FXTM富拓返佣开户平台

李书福高调杀向东南亚

  很少有车企有过这样的待遇。一国元首、多部委部长悉数到场,只为一家车企的庆生、转型。

  宝腾则是那个例外。5月7日,“汽车狂人”李书福出现在了宝腾成立40周年暨X90上市仪式上。同台的还有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以及包括马来西亚贸工部、交通部和科学工艺创新部在内多部委的部长。

  对李书福来说,这一幕他等待多时。从十一年前接触宝腾,到2017年拿下宝腾49.9%的股份之后的六年时间里,从技术、人才、产品到管理,他和吉利倾注了大量心血,帮助宝腾脱胎换骨。

  如今,随着宝腾高调宣布进军新能源,李书福称霸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野心,也有了更多支撑。

  六年前,李书福的愿景,是助力宝腾在十年内成为东盟前三大品牌,如今他希望,在新能源时代里,宝腾能够成为东盟地区新能源品牌引领者。更长远的是,东盟地区只是吉利、宝腾的一个跳板,他们将借此走向更广袤的国际舞台。

  提起宝腾,可能很多国内消费者并不熟悉。实际上,宝腾称得上是马来西亚的“一汽”,是该国民族工业长子。在李书福收购宝腾的股份之前,宝腾不仅在国际汽车市场上没有声量,而且还曾连年大幅亏损,在马来西亚的市占率从最高时70%跌至12.5%的谷底。

  外界也曾对李书福收购宝腾股份动作有过质疑,认为这并不划算。为收购宝腾,从2012年起,他苦熬谈判了5年,击败了大众、通用、日产等23家车企的围猎。终于在2017年得偿所愿,以大约14.6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拿下宝腾49.9%的股份。

  在吉利六年的掌舵下,宝腾已经走出亏损泥潭、实现盈利,同时形成了一定竞争力。其销量连续4年攀升,从2018年的6.5万辆,增长至去年的14.1万辆,增幅高达118%。

  宝腾汽车也由此在马来西亚市场销量和市占率连续四年排名第二,是马来西亚海外出口销量排名第一的品牌。

  对李书福来说,收购宝腾是一石二鸟的买卖。宝腾汽车在马来西亚拥有“国宝级”品牌地位,同时也拥有在东盟市场上畅通无阻的资格。

  宝腾母公司DRB-Hicom管理层曾指出,马来西亚是东盟成员国,东盟是一个拥有6亿多人口的庞大的市场,成员国之间有自由贸易和免税协议。吉利立足马来西亚,就已经打开了东盟大门。

  李书福也算过一笔账,东南亚未来有数亿 20-30 岁新生消费人口,经济增速很高。一个 500 万辆的中国市场,再加上一个 500 万辆的东南亚市场,吉利就拥有超出对手一倍的空间。

  在欧洲、北美和中国市场之外,东南亚是个不可忽视、极具想象力的市场。

  新能源则让这个市场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 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将增至1000万台。但实际上,据分析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去年东南亚的新能源车年销量才超过5.1万。

  在政策上,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则已经制定实施了多项补贴、免税等政策,以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文莱、越南、老挝等国家也在积极跟进。

  这使得东南亚市场是片全新的蓝海,既有政策支持,也有高速增长的空间。

  闻到“肉香味”的不只有吉利,上汽名爵、比亚迪、哪吒、长城、奇瑞等国内多家自主品牌,都开始出口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快速跑马圈地,甚至开始在当地建厂。

  不过这片市场也有自己的特点。东南亚很多国家是右舵体系,这对于国内主机厂而言就是个不小的门槛。有业内人士表示,车企为此定制底盘、零部件以及调整产线等需要付出的成本,高达数千万。此外,还有售后、准入许可等关卡需要车企们跨越。

  这使得想在东南亚站稳,并非易事。本土化的产业链、供应链渠道和销售网络,都是中国车企需要迈过的沟壑。

  对光是在马来西亚就有213家经销商的宝腾来说,其中不少的麻烦就已迎刃而解。难点则在于,当地的供应链大多都还是日系、韩系车企打造,加上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体系与传统燃油车时代已截然不同,想要真正在当地市场站稳,这都需要吉利引入技术,培养起当地全新的供应链体系。一旦培育成功,则是肉眼可见的规模效应。

  除了助力宝腾造车,吉利与宝腾的合作也是多方位的。去年,吉利旗下smart汽车与宝腾签署代理协议,宝腾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在马来市场推出第一台电动车 smart #1。这也使得极氪等吉利系的一众车企,也能够利用其宝腾的渠道,走向马来西亚,走向东南亚乃至世界。

  李书福的野心很大,他要通过赋能宝腾这事,助力马来西亚成为东盟新能源汽车的中心。他也能够借此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合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吉利成为一个“产品、技术、人才、管理”全产业链的平台,任何车企都可以与吉利携手合作。

  这也是李书福曾经提出,新能源时代的产业链是信息、通信技术加机电一体化,形成生态圈。这与传统汽车产业链截然不同。

  在吉利和宝腾的双向奔赴里,吉利隐约不再是个汽车公司,更像是个提供技术支持,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了。也许,这也会是未来大型汽车集团的终局。

相关文章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